*批号之间用换行分开
*批号之间用换行分开
当前,聚酯长丝市场正处于多重矛盾交织的关键时期。终端消费持续呈现疲软态势,高库存与低开工率抑制了需求增长。投资端扩张步伐放缓,但龙头企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出口方面则在贸易摩擦与政策红利间寻求平衡。
1
三驾马车:弱复苏下的结构分化
消费:内需疲软与升级势头并存
终端需求疲软仍然是该行业的核心痛点。目前,江苏和浙江的织造开工率虽然比上一时期有所上升,但仍低于近年来的平均水平。此外,织造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占用了企业的营运资金。原材料的采购主要基于需求,积极补充涤纶长丝库存的意愿不强。
然而,结构性亮点已经出现。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一直在不断加大对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投入。大型企业的利润逐渐回升,行业的复苏势头在转型过程中逐渐积累。从织造端的订单安排来看,需求差异化的特征日益突出。
投资:扩张的结束与集中度的提高产生共鸣
行业扩张已进入减速期。2025年,涤纶长丝的扩张步伐显得谨慎而积极,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新凤鸣、通坤等龙头企业。展望2026年,虽然新增投资增长相对缓慢,但势头稳定,龙头企业产能占比继续扩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这一趋势具有双重影响。短期内,产能增长放缓缓解了供应过剩的压力,预计未来两年供需格局将从宽松转向紧张。从长远来看,龙头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上游配套能力,将进一步凸显成本控制和定价能力优势,行业竞争格局有望继续优化。
出口:贸易摩擦与新兴市场博弈
就出口而言,其特点是“总量恢复和结构调整”。自2025年以来,聚酯长丝的出口量恢复了上升趋势。然而,贸易摩擦的阴影依然存在。美国计划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直接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并通过供应链传导抑制对转口贸易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正在加快开拓多元化市场。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大幅增长,东南亚国家需求的增加部分抵消了美国市场的下行压力。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服装批发商的库存处于历史低位,预计将开始补货周期,为随后的出口复苏提供潜在支持。
2
短期阻力:四方面压力带来现实制约
成本压制:上游原料端持续走弱
截至10月20日,PTA的市场价格为每吨4300-4320元,比上月下降5%。华东地区乙二醇市场价格为每吨4070-4080元,比上月下降6%。
从供给侧来看,PTA的供应侧波动有限。尽管港口的乙二醇库存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宽松的供应模式在短期内很难扭转。成本传导的失败加剧了聚酯长丝制造商的困境。企业发现很难通过价格差异来吸收成本压力,利润率继续受到挤压。
供需矛盾:短期失衡难以快速修复
尽管长期供需趋于改善,但短期供过于求仍未见根本性扭转。目前织造开机率较往年同期偏低,终端服装家纺零售增速缓慢,需求复苏节奏滞后于供给调整速度。这种失衡导致行业陷入“价格阴跌-观望情绪升温-需求萎缩”的负反馈循环,进一步 弱化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
外部环境:贸易壁垒与供应链重构
当地时间10月10日,特朗普发文从11月1日起对华加征100%关税,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涤纶长丝及其下游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削弱。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贸易战不仅抑制了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往来,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部分国家非关税壁垒也对出口形成制约,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
看空预期:负向循环强化市场弱势
看跌情绪逐渐成为涤纶长丝市场的主流共识。贸易商和下游织造企业普遍认为,聚酯价格并未真正触底,库存周转周期有所延长。一些公司甚至暂停采购,以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这种一致预期导致“降价去库存-需求观望-价格压力”的循环不断加强,即使有短期收益,也难以打破疲软格局。整体来看,短期内,涤纶长丝价格有可能保持疲软和波动;中长期来看,扩张周期的结束、供需格局的改善、政策红利的共振,正推动行业走向新的景气周期,企业景气复苏的转折点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