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号之间用换行分开
*批号之间用换行分开
9月26日,第四届长三角信用论坛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在论坛上,由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牵头,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远东资信”)作为主编单位撰写的行业首部《跨区域信用合作与协同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首部《跨区域信用合作与协同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从京津冀的协同治理,到长三角的深度融合,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创新,各地都在寻找“合力”的最佳路径。如何利用信用服务工具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讨如何发展信用服务市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成了本报告的核心主题。
本报告共十二章:第一章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需求出发,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揭示信用合作的深层逻辑,借鉴欧盟、北美、东盟的经验,为中国实践提供借鉴。第二章梳理中国信用政策演进,从“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定位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草案,聚焦区域信用示范区的目标与路径,强调打破壁垒、统一规则、优化营商环境。第三至第十章以六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黄河几字弯)为重点,详述信息共享、联合奖惩、跨境互认的模式,如长三角的数据互联、珠港澳的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应用,并延伸至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的生态与产业协同,展现区域实践的多样性。第十一章围绕风险与挑战展开,提出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区域不均衡的应对策略及信用合作的长效机制。第十二章展望未来,描绘从“基础合作”到“信用共同体”的跃迁,探讨数技术对信用体系的重塑,以及中国在“一带一路” 、数字人民币等领域的全球贡献。
首部《跨区域信用合作与协同发展报告》
本报告由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牵头,凝结了全国各区域信用领域专家与实务工作者智慧。发布会上,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首部《跨区域信用合作与协同发展报告》的发布,是对信用合作潜力的理论与实践挖掘,也是对区域协同未来的一次展望。我们希望它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参考、主管部门施策的指南、企业创新的起点、大众参与的窗口。信用如桥梁,连接区域、激发活力,愿这份报告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注脚,也期待信用服务发展能够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坚实的信用动能。”
未来,远东资信将继续深耕信用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创新,以专业力量助力跨区域信用合作与协同发展,持续深化对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信用动能。
附:报告序言
放眼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重中之重,从京津冀的协同发力到长三角的深度融合,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创新,跨区域发展协同已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避免各地的同质化投资以及重复建设也是缓解当前宏观经济供需失衡的重要举措。
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规则的统一衔接,乃至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保障,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纽带——信用。信用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区域协同的润滑剂和加速器。《跨区域信用合作与协同发展报告》应运而生,试图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壤上,勾勒信用合作的脉络,挖掘其潜力,揭示其挑战。这份报告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带着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力求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一本清晰、实用的行动指南。
区域信用合作通过制度协同、技术联通和信任构建,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区域经济注入韧性。我国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区域一体化的积极推动者,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但随着发展阶段跃升和外部环境变化,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跨区域经济活动的频繁与复杂。信息孤岛、标准不一、监管割裂,这些问题如隐形壁垒,阻碍着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制约着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从我国的信用实践来看,信用体系建设早已从金融征信的狭窄范畴,扩展到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全领域。特别是“十四五”规划将信用体系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强调其在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国内大循环、链接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从京津冀到粤港澳大湾区,从长江经济带到黄河流域,区域信用合作正成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设施”。例如,长三角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珠三角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跨境互认,这些实践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制度创新的缩影。然而,挑战同样显著: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信用能力参差,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法律差异增加协同难度,失信行为的跨区域治理亟待规范。这些问题倒逼我们重新思考信用合作的路径,寻找兼顾效率与公平、统一与差异的方案。
这份报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稿。它不仅回应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时代需求,也紧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脉搏。报告试图通过理论梳理、实践剖析和前瞻展望,为信用合作的深化提供智力支持。它希望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信用成为区域协同的“通用语言”,推动资源高效流动、市场深度融合、治理精准协同?
本报告从“为什么”到“做什么”再到“怎么做”,力图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呈现跨区信用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意义。我们从时代背景切入,剖析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需求,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揭示信用合作的深层逻辑。随后,报告聚焦中国实践,从政策演进到区域案例,再到风险防控和未来展望,构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互洽的框架。思路上,我们避免空泛理论或零散案例,而是强调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理论为实践提供根基,案例为政策提供启发,风险防控为合作保驾护航,展望则为未来指明方向。
从内容上来看,全书十二章:第一章奠定理论基石,分析全球化浪潮下区域信用合作的战略意义,融合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理论,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等社会学视角,并总结欧盟、北美、东盟等国际经验。第二章追溯中国信用政策演进,从“十四五”规划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草案,梳理区域信用示范区的目标与路径。第三至第十章聚焦实践,以六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黄河几字弯)为核心,详述信息共享、联合奖惩、跨境互认等模式,延伸至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的生态与产业协同。第十一章直面风险,提出数据安全、区域不均衡和信用修复的应对策略。第十二章展望未来,描绘从“基础合作”到“信用共同体”的跃迁,探讨AI与元宇宙对信用体系的重塑,以及中国在全球信用治理中的角色。
本报告侧重多维视角与实践导向,而不是理论上的简单堆砌。首先,它整合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提出“双螺旋”框架,揭示信用合作的效率与信任互构逻辑,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其次,报告以六大城市群为抓手,细化全国实践案例,涵盖从数据平台建设到跨境规则衔接的细节,强调区域间经验的互鉴性。此外,报告前瞻性地引入AI与元宇宙的视角,探讨智能合约、去中心化身份对信用体系的颠覆性影响,为未来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在全球视野上,报告突出中国在“一带一路”、数字人民币等领域的贡献。
这份报告的初衷,源于对信用体系在区域协同中枢纽作用的深刻认同。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信用壁垒犹存的现状,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梳理,唤醒各方对信用合作的重视,推动从碎片化实践到系统化协同的转变。具体目标针对不同群体,力求精准发力。
面向地方政府,本报告力求阐明跨区域信用合作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要素流动的战略抓手。报告详述全国各地实践,如长三角的信用平台、珠三角的跨境互认,帮助地方了解路径与成效。同时,梳理“十四五”规划中的激励政策、区域示范区的建设经验,为地方提供可复制的模板。地方政府可从中看到如何通过信息共享、规则统一,提升区域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
面向各省主管部门(如发改委、人行、数据局、经信委、环保厅),本报告力求提供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例如,针对数据安全,建议采用隐私计算技术;针对区域不均衡,提出分层协作与能力扶持策略。报告分享优秀做法,如成渝的信用联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信用,为主管部门优化政策提供参考,助力规则协同与法治保障。
面向行业协会会员企业(如评级机构、信用公司、信用科技公司),本报告力求揭示商机与合作空间。信用合作的深化,为企业带来数据处理、风险评估、信用产品开发的机会。例如,珠港澳的区块链应用为科技公司打开市场,示范区的场景拓展为评级机构提供业务空间。企业可借此与政府、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供应链金融、绿色信用产品,推动业务创新。
面向其他读者(如学者、学生、企业家、公众),本报告力求普及信用体系知识,用通俗语言讲解理论、政策与未来趋势,激发关注与参与。展望AI与元宇宙的影响,让读者看到信用的前沿演进。最终,报告旨在培育诚信意识,推动“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社会共识。
这份报告,是对信用合作潜力的理论与实践挖掘,也是对区域协同未来的一次展望。我们希望它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参考、主管部门施策的指南、企业创新的起点、大众参与的窗口。信用如桥梁,连接区域、激发活力,愿这份报告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注脚,也期待信用服务发展能够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坚实的信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