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号之间用换行分开
*批号之间用换行分开
聚棉公益做爱护大自然的守望者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各地区、各领域的长期规划中。省“两办”发布了《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22〕18号)等相关文件,提出了到2025年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规划与重点工程得到有效落实,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超过90%的总目标。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要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获取全面精准的本底资料,以此夯实根基,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顺利实施。目前,在全省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中,各类环保志愿者组织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调研人员开展了本次乡情微调研工作,寻访苏州市的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守望者”们,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志愿者典型
在本次调研的诸多志愿者中,徐国忠是苏州环保志愿者典型中著名的“拍鸟人”。
徐国忠,苏州张家港人,曾就职于张家港港务局,后离职经营棉花生意,现在他是江苏栋国进出口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他一直有一个理想——“宣传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刚过完50岁生日的他下定决心,放下了手中的生意,调研了国内外鸟类摄影器材与技术问题,购买了专业的摄影器材,开始了他的“追鸟”之路。
徐国忠观鸟与鸟类公益宣传
“拍鸟”听起来充满趣味,过程却着实艰辛,早上五六点鸟类外出觅食,是拍摄的最佳时机,为此徐国忠无论寒暑,每天早上4点外出,用小推车推着整套摄影器材,徒步六七公里前往偏僻的湿地、树林耐心守候,只为拍到清晰鸟类照片。
徐国忠鸟类照片(清晰地显示了鸟类定种依据)
为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鸟类,徐国忠深入各单位与学校,组织各类野外现场观鸟活动,宣传鸟类相关科普知识,举办苏州市社区教育游学项目。2018年徐国忠加入了张家港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后,在协会的支持下至今已开展了100多场鸟类生物多样性讲座与80多场实地观鸟活动,策划申报了6个社区教育项目,为苏州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20年,徐国忠在双山岛首次拍摄到了“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的《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栏目曾以此为题点赞了张家港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治污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央视网《张家港:”江海绿湾”颜值变产值》专题片更是用长达1分13秒的时间介绍了徐国忠的事迹,称他为“鸟类百科全书”,这离不开徐国忠累计1500多天早出晚归在张家港江边的守望。
徐国忠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徐国忠正是苏州环保志愿者中的一个真实的写照,苏州生物多样性民间志愿者们的设备好、技术强,并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紧密,形成了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机制。
调研人员访谈徐国忠
➤生物多样性民间组织运行方式探究
鲜花的盛开离不开肥沃的土壤,苏州的环保志愿者能有如此的作为,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背后的大力支持,调研人员前往苏州市张家港环境监测站调研了张家港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工作开展机制。
调研人员前往张家港市环保志愿者基地
张家港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于2018年4月正式注册成立,接受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张家港生态环境局的业务指导,共计开展36个环保公益项目,其中有17个项目实现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性、常态化开展,协会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架构,也会对志愿者有一定的工作业绩要求。
张家港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架构与活动计划
在阵地建设方面,环保志愿者协会活动基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从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向公众倡导生态保护理念的需要,创建了多个市级展示阵地,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三色花开,快乐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成长驿站、“绿色TA未来”等,并与苏州市张家港环境监测站共同创建成为苏州市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
在制度建设方面,协会优化工作流程,加强相关工作管理,从组织管理、基地管理、志愿者管理和项目管理四个方面建立起相对全面的管理制度,在工作规范、活动规范、场地保障、志愿者激励、档案管理、项目推动等多个方向制定了具体量化的工作指标,易于复制和推广。出台的张家港市环保志愿者协会《运营手册》,成为苏州市行业志愿服务的第一套标准化文件。
在队伍建设方面,协会现有14个会员单位,26个志愿服务团队,5000余名环保志愿者,组建了绿色倡导者、生态践行者、环境守护者、环保服务者四支志愿服务队伍,并带动生态环境局党员、团员组成环保先锋志愿服务队,创新了志愿者岗位,辅助协会常务工作组开展日常工作。2018年11月,协会成为苏州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行业志愿服务支队之一。
➤对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开展模式的思考
根据本次乡情微调研的情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做好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组织力”是关键。生物多样性调查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生物物种的数据资料短时间难以大量获取,建议由政府部门设立一些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专项课题,组织协调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专项,获取数据资料,相关职能部门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通过设立官方网站、编著“物种多样性”科普手册等方式巩固调查成果。
加强生物多样性观测设备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在线观测、AI智能识别技术。结合职能部门人力、技术需求,配置高精度定焦镜头、红外相机、人工智能识别系统等软硬件,形成生物多样性智慧观测现代化技术体系。一方面综合摄像头、红外相机、全球定位器等信息设备结合物联网技术形成生物多样性在线观测网络,另一方面采用AI智能识别技术对生物进行大类识别,并通过人工识别结果构成基础数据库,提升AI识别的精度,进一步促进AI智能识别技术的发展。
以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行精细化地管理。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对濒危物种、保护物种、环境指示种、本土物种采取分门别类的措施。建议对本土物种实施就地保护,保障本土物种的天然分布区,恢复本土物种群落结构;对濒危物种与保护物种实施跟踪保护,如对大型珍稀鸟类、兽类安装环志定位器,对珍稀水生生物划定保护区,必要时进行迁地保护,对珍稀植物建立种子库、基因保存库;对环境指示物种加强科普教育,鼓励社会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时刻关注分布区域与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为生态环境评价提供支撑。